【會議宗旨】                                   

  作為歷史文化精粹內涵的「文學」,歷來感動無數人心,閱讀經典古老而深刻的內涵,適足以補充當前講究速效的人文潮流之失。經典,有其歷時常新的特性,如何活化經典,作為中文學界傳釋經典與時俱進的新方法,一直是東華大學中文系自1996年成立以來,即用心思索的學術定位與發展重點,期能為中文學界走出新的格局與方向。本系長期開設「文學傳播」課程,在經營課程的同時,並以國際視野展開對文化新議題的接軌及反省,用以凸顯「方法」論對當今中文學界之重要與迫切。「文學傳播與接受」學術研討會乃緣此而設,歷經第一、二屆的舉辦,已相當程度突破傳統文學研究的窠臼,示範了文學研究之新進路。

  文學經典如何與時常新,不單只是文字的傳釋,更與經典適應當代的心靈有關;除了尋找詮釋經典的各種路徑外,更應關注「傳播與接受」的效應。文學傳播與接受是促進文學發展與進步的重要動力,近來文學研究受到文化研究、傳播學…等領域的影響,使得「文學傳播」成為一極重要之議題。且文學研究內部也因接受美學、讀者反應…等理論之發展,而開啟對「文學接受」此議題的熱烈探討。這兩項既古老又嶄新的文學議題,向來是東華大學中文系「文學傳播與接受國際學術研討會」關注與討論的焦點,本屆會議擬延續、擴充此一關懷,故擬定「文學傳播的多重書寫」作為會議主題。

  在文本傳釋接受的過程中,除了作家以不同文類針對同一主題寫作的情形外,亦有讀者在閱讀接受的過程中,參與作品意義和價值的創造。這種創造性的活動,正如姚斯所說的:「第一個讀者的理解將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受之鏈上被充實和豐富,一部作品的歷史意義就是在這過程中予以確定,它的審美價值也在這過程中得以證實。」中國文學作品與作家的評價,實有待重新掘發、肯定或更移,往往作品也因不同讀者的期待、品味,誕生新的詮釋。文學傳播與接受,具有同時代的「共時接受」與不同時代的「歷時接受」,交叉研究顯現的意義。這種「文學傳播的多重書寫」,不僅發生在單一文本的歷時的多樣書寫,更存在於作品的生產與傳播進程之中,因於傳播媒介、與書寫形式的轉換,凡此種種,都將延伸出許多文本創造與文本閱讀、傳播與接受效應…之間的繁複課題,歷代許多主題被傳播書寫的情形,究竟文本是如何被閱讀?被改寫?與原來文本之間產生的關係又如何?的確值得進一步深化討論。

  在文學傳播的過程中,空間的因素不只呈顯在個別作家的作品裡,也流露於不同地域、文化對於「文本」的閱讀、接受與再創作當中。「文學傳播的多重書寫」,意在探討作品原有的「潛藏意義」被不同時代的讀者閱讀、接受與反應的情形;主要含括現代/古典文學傳釋的意義,讀者如何叩訪文本,「書寫」、「傳播」文本,領略文本內外作者的情感,進而開啟其中綿綿不絕的奧義。透過一再的書寫行動,使得經典合乎當代的審美價值,重新被接受。本屆研討會希望統合各領域的學者,提供多樣可能的對話空間,研議出文學研究的新進路與新紀元。

  鑒於跨領域與科際整合的整體學術趨向,加以中文學界於傳播學門亦有重新了解與探索的必要,並配合本校數位文化中心的成立,本系已於民國九十二年十一月、九十五年三月,先後舉辦過兩屆「文學傳播與接受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兩岸三地與海外國際學者參與論文發表、講評,並有《文學研究的新進絡—傳播與接受》會議論文集、《東華人文學報》「文本傳播與地誌書寫」專刊編成出版。本屆會議擬延續前此「文學傳播與接受」之主題,以跨文類與跨學科的模式,統整傳播學與中文學門的理論與方法,聚焦「文學傳播的多重書寫」,來探索相關之學術論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