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 image  
 
Chinese Dep. 華文文學系 國立東華大學

 
   最新消息     系所介紹     系所師資     課程資訊    學術紀錄     刊物     相關下載    行事曆     學生事務     未來學生     教學卓越專區     網路資源

 

 


 

配合校、院發展方向之系所發展計畫

 

中國學術之交流、研究

一 、 緣起
跨入二十一世紀後,隨著全球化的風潮,漢學研究的地位水漲船高,海外與大陸有關傳統學術之研究風起雲湧,兩岸之文化交流也益形密切。對於台灣而言,更不能自外於大陸及海外之漢學研究蓬勃發展的現況,本系創系精神即本立足於傳統學術之根基及國際化之視野,為漢學研究發拓新局,故始終與大陸及海外之相關漢學研究單位與專家保持聯繫與合作,今後將進一步與文學院既有規劃整合之相關領域的專門研究人員,並跨院結合本校原住民民族學院的各項資源,配合整個大時代的漢學發展趨勢,持續經營在海外及大陸的學術交流與合作。
二、  回顧與前瞻
本系在國際漢學方面:本系教授歷來除了應邀參與海外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之外;曾經於87學年度邀請瑞典學者馬悅然教授蒞臨講學;88學年度聘請美國學者羅杰瑞教授開設本系課程; 鄭清茂老師於89年度至92年度開設了日本漢學與國際漢學課程;貝克定老師於95學年度開授國際漢學。王靖獻講座教授於95學年度開授中西比較詩學課程,頗獲師生好評。92學年度辦理第一屆「文學的傳播與接受」國際研討會,邀請日本學者大木康、韓國學者張貞海、香港學者陳國球與大陸學者王兆鵬等;94學年度辦理第二屆「文學的傳播與接受」研討會,邀請旅法學者王秋桂、陳慶浩、韓國學者吳淳邦等。96學年度已規劃第三屆「文學的傳播與接受」國際研討會,擬邀請日本學者淺見洋二、法國學者何碧玉、美國學者貝克定等與會。本系「東華學術講座」歷年來更邀請海外知名學者前來演講;不但促進系上的求學求知風氣,也開啟大學部學生視野,加深研究生的學術研究興趣。
在與大陸交流方面,本系教授歷來應邀參加大陸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並且於91學年度夏,主辦江南之旅參訪團,本系教授訪問上海師大、南京師大等;92年度本系博士班張谷良與大學部謝文華,應中華發展基金會之計劃補助,參訪武漢大學;95學年度本系碩士班郭欣怡與大學部許景秀,赴吉林大學為交換學生。
三、  具體作法
整合系所與文學院內同仁(甚至本校跨院)人力、設備資源,加強大陸相關學術問題之研究,共同提昇本校在大陸學術研究領域的國際聲望和領導地位。為保存既有成果,賡續發展海外與大陸的傳統與現代學術研究,未來本系將就以下方面積極推動以下事務:
1. 繼續籌畫並配合辦理大學部大陸學術研究跨領域學程,培養人才外,更促進中文系與歷史系;中文系與原住民學院等相關科系課程的對話空間。
例如:文學院張力院長推動與中研院近史所在歐美、大陸學者的學術活動方面不遺餘力,原民院在童春發院長支持下也舉辦國際漢學研討會等,本系在這兩方面也可以多與之借重既有經驗,發展海外國際漢學與大陸學術研究群。
2. 促進本系同仁針對國際漢學界與中國大陸關於傳統文化、語言、思想與文學等相關問題的研究風氣。
例如:美國哈佛燕學社歷來補助訪問學人,邀請臺港星馬及大陸學人赴美研究講學、與西方學者交流互訪,借重本校既有的國際雙邊學校協定,鼔勵本系教授與學生積極參與以開發視野、注重海外與大陸圖書資源,電子書期刊和資料庫的建構、參與國科會經典譯注計劃並提出成果,出版著作、借重蔣經國文教基金會的支持,規劃海外研究的翻譯或延請學者到訪等。
3. 積極推動國內外學術交流和合作研究,特別是美國、歐洲、日本與韓國,包括圖書資源、交換教授、訪問學人或學員的專題研究或互訪、合辦會議、課程與學術活動等。
例如:日本東京大學小島毅教授與美國哈佛大學包弼德教授即在雙邊合之下合開東亞儒家思想方面課程,哈佛大學東亞系常透過此類兩名教授搭配合開課程,可以建立對話平臺;哥倫比亞大學王德威教授也多次主持現代文學研習營等相關學術活動,推動海外國際漢學研究的作用及成效卓著;兩岸魏晉南北朝國際學術研討會原採輪流舉辦方式,本系相關領域教授皆有參與,可擬議計劃接辦。總上所述,本系教授參與了解甚多,值得繼續發展。
4. 鼓勵本系同仁投入研究,並將研究成果在國內外優良學術期刊發表。
 

 

文學創作

一、文學創作乃是本校人文學院發展的重要領域之一,以期將東華大學發展成為華人世界文學創作教育的重鎮,也因此,本系在相關課程的設計上,特別著重於文學理論、作品研讀與文學創作等三方面的並行與並重。在本系的主要課群「文學課群」之中,即包含有「理論與批評」、「古典文學」與「現代文學」等三大類別,提供同學們理論、古典與現代的文學訓練。譬如在「理論與批評」課群之中,便開設有「文學概論」、「西洋文學批評導論」、「敘事學」、「後現代理論」等課程,為有心要往創作路途發展的同學們,立下紮實的理論基礎。而在「現代文學」課群之中,則是讓同學廣泛地閱讀、接觸文學的經典之作,有「現代小說選」、「現代散文選」、「現代詩選」、「戲劇選讀」等,各種文類兼容並重。而除此之外,本系更特別開設有創作和語文實用等課程,如「小說創作」、「散文創作」、「新詩創作」、「劇本創作」、「影視劇本創作」和「數位文學」等,可說不但兼顧到現代文學的各種文類,甚至更進一步,結合了文字、影音、網路等多媒體,以期能夠打開同學多元的創作視野。
二、除了文學創作以外,本系也著重培養同學日後從事編輯、報導採訪等工作的能力,故開設有「平面媒體編輯」、「新聞採訪寫作」、「多媒體設計」等課程,使得同學能夠結合理論與實務,融會古典與現代,而這也成為本系發展的重要特色之一。
三、本系特別設有「文學創作學程」, 希望可以透過跨系、所的合作,達到系際之間的資源共享、交流,而使同學獲得最完善的學習成果。學程設置之宗旨,乃是要透過中國語文學系、英美語文學系、歷史系及創作與英語研究所等創作相關課程之整合,使同學能於中國現代文學、外國文學及歷史視野的薰染下,經由寫作課群之訓練,以培養優秀的創作人才,並擴大創作人才之來源,使學生能在相關課群的選讀下,取得第二專長,亦能有效地凸顯創作課群的特色與風格。
四、在師資方面,本系亦特延聘多位兼重學術研究與文學創作的師資,以充實本系的相關課程。並且本系也與創作研究所密切合作,特聘駐校作家前來演講、授課等等,並將常邀請作家來校演講、座談,與學生溝通創作的經驗心得。故本系文學創作已然蔚為風氣,頗受到外界的看重與稱許。
五、本系非常鼓勵同學進行創作,不僅支援校方舉辦的「東華文學獎」,也支持學生自辦各種刊物,而每年由同學自組「戲劇小組」,自編、自導、自演的舞台劇,更是系上、甚至是校內的一項年度盛事。故這些年來,本系的同學也屢獲校內、校外的各大文學獎項,成績斐然,有目共睹,已經為本系建立起良好的文風,成為台灣培育年輕一輩創作人才的搖籃。

 

文學傳播與多元文化研究

一、賡續強化大學部「文學傳播」及研究所「文學傳播理論與實務」課程,將文學傳播的課題,提升到文學研究、傳播理論與當代文化研究相整合的理論研討上,並帶進當代傳播研究方法與方法論討論的議題。
二、考量邁入廿一世紀以後,媒體科技與社會變遷的腳步必將日益加快,學生所需要的傳播教育內涵亦會不斷變遷,不論用報紙、雜誌、廣播、電視,甚至電腦網路,都是為了資訊(新聞、訊息)的傳輸,故將持續與英美文學、臺灣文學、歷史學、人類學、休閒、運動與資訊工程等學門的研究與創作人才合作,強化「資訊與文化傳播學程」。「資訊與文化傳播學程」學程不是一種組織單位,只是一套學習「資訊傳播與文化傳播」內涵的學習方式,比較有彈性,也較能與時俱轉。更落實了文學傳播與多元文化研究的研究與應用。
三、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以「文學傳播」為發展重點,在推動文學傳播課程與學程的同時,2003年與2006年兩次舉辦「文學傳播與接受國際學術研討會」,已成為本系例行與常態的學術重點活動。首屆會議以「文學傳播與接受」為主題,主要考量近年來文學研究深受文化研究、傳播學等領域影響,文學研究內部也因接受美學、讀者反應理論之發展,開啟了對「文學傳播」與「文學接受」等議題的熱烈討論,期望學界能藉由「文學傳播與接受」這項新興研究議題,對既有文學及文化現象有新的認識及重新評估,並從傳播與接受的整合對話中樹立「新方法」,也希望能將相關研究成果廣泛的運用至教學、研究、創作及傳播等各項活動中。第二屆會議則以「文本傳播與地誌書寫」為主題, 將文學傳播與空間、地誌書寫、自然生態寫作、文學觀念的流變等議題進行創新的整合。第三屆會議已完成籌劃,將以「文學的多重書寫」為主題,探討一特定文本在文學史發展中被重複書寫的現象及其文化義涵,將於二○○八年三月間召開。
四、未來值得更進一步就台灣文學傳播方法論議題討論者,當屬如何建構本土方法學的議題。畢竟西方的研究方法與方法論未必能照單全收,而且方法並非價值中立的,哲學家Blaikie(1995:202-203)就把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論上的差異追溯到研究者本體論與認識論基本假定的歧異,簡言之,本體論上實在論與建構論的對立,加上認識論上「置身事外」與「參與其中」的研究位置的差異,使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有了多元的發展,也凸顯了每一種方法論皆有其根深蒂固的認識論與主體論,與研究者的問題意識與研究目的息息相關。那麼從方法學本土化的角度思索,下一階段的文學傳播者能否有更清晰的主體意識,理論的認識與世界觀,並能更多元地操作不同的研究工具,相信是首要的工作。
五、承前項,研究者如能從中國文學上特有的史傳文學、題壁詩、評點、方志、文人集團等主題入手(陳世敏,2002),整合中國特有的經學、理學、訓詁、考據的方法論線索,從本土思想家既有的本體論、認識論、形上論、方法論,或不失為文學傳播發展的新方向。
六、其餘重點項目:
發展成為華語世界文學傳播研究重鎮。
發展成為以當代思潮與多元文化為重點,學術研究與文化產製並駕齊驅的跨科際研究中心。
配合「應用文書」、「新聞採訪」、「平面媒體編輯」之課程開設,以及學程的開設為學校培養優質的文化與新聞人才。

 

區域文學與文化研究

一、近年來文學與文化之區域研究蔚為世界潮 流,本校地處台灣東部花蓮,而花蓮文風自來盛極,卻較缺少計畫性之深入研究,基於本系承繼傳統並結合在地特色的人文使命,及長期與地方合作的經驗與成果,是以期許能進一步以大花蓮地區之文學與文化研究納入未來發展的計畫中。

二、所謂「花蓮文學與文化」,定義上包括花蓮地區閩南、客家、外省及原住民各族群之文學與文化,以及歷史上曾經在花蓮發生、存在之文學活動與文化現象;另亦包括有關花蓮社會人文,風土慣習…之各種書寫與紀錄。自民國八十六年起,本系即與花蓮縣政府文化局陸續合作,協辦或承辦過一、二、三屆「花蓮文學研討會」(第四屆會議目前籌備中)及首屆「花蓮學研討會」,並參與推動「花蓮文學獎」、「洄瀾藝文叢書」等相關文化活動。此外,本系支援通識中心長期開設「後山人文講座」,涵蓋面向極其豐富,嘉惠校內外師生及民眾。凡此皆為大花蓮在地的文學與文化研究、推廣,奠下了良好的基礎,此一心力之付出,且已有顯著成果。
三、未來本系將在前項基礎上,賡續發展大花蓮區域文學與文化之研究,初步將規劃幾個重點工作:

  1. 續與縣府合作,承辦或協辦「花蓮文學研討會」及「花蓮學研討會」。

  2. 協助縣府成立「花蓮人文館」,廣蒐大花蓮地區相關之重要文學及歷史文化資料,予以嚴謹之整理、收藏,以為研究大花蓮在地人文學之資。

  3. 跨院系與本校歷史系、創英所、原住民民族學院,及跨校與花蓮教育大學、慈濟大學…合作,規劃成立「花蓮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積極導入晚近「區域文學」及「文化研究」相關理論與方法,以弘揚花蓮人文精神為學術研究之宗旨,並提供地方建設之參酌。

  4. 成立花蓮文學與文化研究專櫃(已徵得花蓮縣府文化局同意惠贈相關出版品,並結合系上購書計畫),鼓勵本系同仁進行花蓮文學文化之研究,並積極指導有興趣從事區域文學與文化研究之研究生,進行以花蓮人文為主題的論文寫作(目前已有若干論文成果)。

  5. 為配合「東區教資源學中心」之成立,目前本系正積極統籌規畫「宜花東區域文學教材」之編撰,除強化本校中文語文能力課程之教學內容及學習效果外;此一以大花蓮地區之文學與文化之思考為主軸之教材,適可進一步整合、比較、延伸至宜蘭、台東之文學與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