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 image  

 

 Chinese Dep. 華文文學系 國立東華大學

 
 
 最新消息     系所介紹     系所師資     課程資訊    學術紀錄     刊物     相關下載    行事曆     學生事務     未來學生     教學卓越專區     網路資源

 

 


《東華漢學》撰稿格式

 一、來稿請用DOC格式繕打,依中英文題目、中英文作者名(需註明服務機關及職稱)、中英文摘要、中英文關鍵詞、正文、附錄之順序撰寫。

二、各章節使用符號,依一、(一)、1(1)等順序標示。

三、請用新式標點。專書、期刊、長篇樂曲、戲劇作品、美術作品等之中文標題一律採雙尖號《》,論文、短篇作品、短曲、章節等之中文標題一律採單尖號〈〉,書名與篇名連用時可省略篇名符號,如《莊子.天下篇》。又如書名中又有書名,其方式如下:

1. 李安宅,《〈儀禮〉與〈禮記〉之社會學的研究》。
2.
王夢鷗,〈讀沈既濟《枕中記》補考〉。

引用古書時如需標明卷數,書名與篇名分開書寫,其方式如下:
1. 司馬遷,《史記》,卷七十二,〈穰侯列傳〉。
2.
孫詒讓撰,李笠校補,《校補定本墨子閒詁》,卷四,〈兼愛上〉。

四、分段及引文:
(一)正文每段第一行第一字前空兩格。
(二)直引原文時,短文可逕入本文,外加引號,其字體及字型大小與本文相同。
(三)較長之引文應獨立另起一段,每行第一字均空三格(即全段內縮三字元),不外加引號。

五、文稿內徵引資料應詳列出處於附註中。附註著錄的項目包括︰所徵引資料的作者姓名、篇名或書名、出版項、卷期、起訖頁數等。若為多人合著,人名間以頓號區隔;作者如為外國人,或需標出國籍,則國名與人名間以一圓點區隔,古籍作者加註朝代同用此例;倘為古書,版本標示於出版者之後;中文文獻出版日期統一用西元年,除了期刊和報章以外,不標出版月日。撰寫格式範例如下(阿拉伯數字1.2.3.……表示論文內附註之編碼):
1 梁啟超,〈清代學術變遷與政治的影響〉,《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中華書局,1974),頁53
2 鄭清茂,〈海內文章落布衣──談日本江戶時代的文人〉,《東華人文學報》第一期(1999.7),頁19-31
3 文崇一,〈中國知識份子的類型與性格〉,載中國論壇編委會主編,《知識份子與臺灣發展》(臺北:聯經文化事業出版有限公司
 
1989),頁69-113
4 清.王夫之云:「婁敬之小智,足以動人主,而其禍天下也烈矣。」見氏著,《讀通鑑論》(臺北:廣文書局,1974再版),卷二,頁8
5 明.陳獻章,《白沙子全集》(臺北:河洛圖書公司,據清乾隆辛卯年刻板碧玉樓藏版影印,民63),頁1594-1595
6 諾思羅普•弗萊著,陳慧、袁憲軍、吳偉仁譯,吳持哲校譯,《批評的解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頁199-208

六、徵引同書時只需在第一次出現時註明出版項,再次徵引則可省略,如下列所舉(阿拉伯數字1.2.3.……表示論文內附註之編碼):
1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台北:里仁,1984),頁70-72
2 同前註。
3 同前註,頁55
倘徵引的註不連續,則用下列方式:
8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頁94

七、若引用西文書刊,其西文部份標點符號請用半形,書名請用斜體,如:
1 A. J. Greimas. Sémantique structurale: recherche de méthode, Paris: Larousse, 1966.
其餘格式可參考英文稿件格式要求。

八、出版者資料請用全名,如「聯經文化事業出版有限公司」不作「聯經出版社」或「聯經」,「臺灣學生書局」不作「學生書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不作「中社科出版社」等。

九、註釋符號請用阿拉伯數字標示,號碼全文連續,如123……。標示位置須在受註句子標點後右上方,註解置於每頁下方,以細黑線與正文分開。

十、如引及中外人名,其重要者請附生卒年(西元),外國人並須附原文名字,如:歐陽修(1007-1072),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

十一、本刊中文稿採用當頁註,引用文獻已見註中,文末不再附載徵引或參考書目。

十二、英文稿件請參照MLA格式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