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華中國文學研究簡介 |
各期目錄
。《東華中國文學研究》第八期 99.06 |
|
香草與招魂:
兩漢魏晉詩賦中「蘭」、「菊」意象及其象徵意涵探 |
李珮慈 |
論元稹謫仕江陵時期對其詩歌風貌之影響 |
黃家榮 |
自「遊」的角度論王安石晚年心境 |
宋長榮 |
動靜、生死── 論沈從文小說〈靜〉與〈生〉的人性敘述 |
吳道順 |
敘述模式與作者意向的分裂──
韓少功《馬橋詞典》與《暗示》的語言轉向及其失落 |
翁燕玲 |
迷路的少年詩人- 論楊照《迷路的詩》所繪製的記憶地圖 |
莊雅晴 |
黃海《文明三部曲》之生態批評初探 |
黃怡婷 |
周芬伶散文中的「母系病體」 |
賴郁融 |
|
|
。《東華中國文學研究》第七期 98.07 |
|
論又-兼論卜辭中「受祐」與「受有祐」之別 |
林瑞能 |
《詩經•王風•丘中有麻》毛傳、鄭箋訓釋商榷 |
江雅茹 |
史傳與民間故事中的徐偃王故事研究 |
徐玉龍 |
試析〈聶隱娘〉與〈紅線〉之敘事研究 |
方韻萍 |
仰望與對鏡 ─ 論韓愈詩文中的孟郊形象 |
謝雅君 |
宋士大夫觀點下的柳詞 ─ 兼論柳詞「高處不減唐人」意涵
|
盧冠如 |
後現代「網路美女」現象所隱涵的女性身體論述問題
|
顏訥 |
。《東華中國文學研究》第六期 97.12 |
|
古代中國的「讓」政思想──從經典詮釋與出土文獻探析「唐虞之道」 |
郭欣怡 |
試探《詩經》中所見之烹調 |
江雅茹 |
《上邪》古今系譜的建構與意義的承轉──從文化象徵質變至語言形式改異的交互關係 |
翁燕玲 |
飯已捫腹,得意謳吟──飲食賦中文人情懷初探 |
郭韻雯 |
金門話中反映的僑鄉文化 |
謝佳玲 |
試論三、四0年代巴金長篇小說的敍事結構 |
余少君 |
金庸武俠小說民間性試探—以「射鵰」三部曲為例 |
王志中 |
報導文學的逾越與前衛─藍博洲的〈尋找劇作家簡國賢〉與口述歷史之互文研究 |
林沛儒 |
。《東華中國文學研究》第五期 96.06 |
|
〈二南〉組詩中看焦慮的超脫 |
邱鉦倫 |
《聊齋誌異》人狐戀故事析論 |
陳品雁 |
「凡軀之父」、「病軀之父」、「神軀之父」——論《大規模的沉默》中「父親」的多重意義 |
施慧敏 |
「我們本是水鄉的居民」——試論中年以後周作人的紹興記憶 |
吳明玓 |
走進荒野,詩的繁花勝景――當代台灣女詩人的性別意識和語言實踐 |
陳靜宜 |
纖細與狂暴--周芬伶散文中的疾病書寫 |
陳惠珊 |
台灣報導文學批評史初探 |
胡文嘉 |
。《東華中國文學研究》第四期 95.09 |
|
洪水神話中的女媧形象
|
范佳琪 |
楚墓中「鎮墓獸」之分佈與演變及其形象意義析論
|
蔡其原 |
《詩經》「言」字解析
|
施湘靈 |
尊魏?擁蜀?:關於裴松之正統觀的幾點討論 |
蔡衍廷 |
「觀夢」與「夢觀」--以〈三夢記〉劉幽求故事、《河東記.獨孤遐叔》及《纂異記.張生》為探討重心 |
陳晟平 |
楊億詩學思維試析 |
彭泰榕 |
不負廣陵春:物種爭議與書寫演變下的宋代瓊花論述
|
蘇芳于 |
〈林投姐〉故事鬼魂文化研究
|
張琬聆 |
地理環境的歷史書寫:從地貌及聚落空間解讀《行過洛津》
|
李紫琳 |
花蓮縣廟宇楹聯所反映之祈願觀初探
|
楊士賢 |
。《東華中國文學研究》第三期 94.06 |
|
從蔡明亮電影中的都市空間觀察臺灣的後殖民狀況 |
李紫琳 |
待價而沽的懷舊氣氛--從「花樣年華」看起 |
周奕君 |
從「幌馬車之歌」看藍博洲的報導文學創作--兼論臺灣報導文學的幾個文類問題 |
王文仁 |
從常州詞派的寄託說論「蕙風詞話」的「重」、「拙」、「大」 |
王秀珊 |
明傳奇愛情劇之「錯認」關目研究 |
施佑佳 |
論百回本「西遊記」的土地公 |
謝文華 |
宗炳「暢神」說的美學義涵試探 |
童明昌 |
論六朝畫論中的「經營位置」--以顧愷之「悟對通神」的多重詮釋為切入點 |
吳政樺 |
陶淵明出仕官職考辨 |
朱錦雄 |
。《東華中國文學研究》第二期 92.06 |
論王維邊塞詩中空間的虛寫與實寫 |
許聖和 |
從退隱到心隱:試論東漢迄兩晉之際隱逸思想變遷 |
沈宗霖 |
張載氣化論下鬼神存在的證立--論「二氣之良能」的辯證歷程 |
曾志偉 |
李商隱詩中的「神話意境」--以「常娥」詩為例的詮釋進路 |
朱錦雄 |
「三國演義」「呂伯奢事件」探析--兼論曹操「奸雄」形象源起 |
黃世孟 |
試論「詩經」中「山有.....,隰有......」意象套語之運用 |
劉益州 |
詩史的定位--林燿德及其後期長詩「軍火商韓鮑」 |
王文仁 |
從「小雅.北山」談「詩經」雅頌篇章中的「大一統」天下觀的呈現 |
蔡幸娟 |
張炎詞論中的幾個批評語詞--論清空、騷雅、意趣等語在「詞源」中的地位 |
林漢彬 |
在藝術與群眾之間--重論「白馬湖作家群」 |
孫中峰 |
。《東華中國文學研究》第一期 91.06 |
|
從「游於藝」論儒家美學 |
林郁迢 |
試論儒家的生死哲學--以「倫語」為中心開展 |
張雅評 |
試探「莊子」「莊周夢蝶」的幾種詮釋取向與效用 |
林漢彬 |
莊子之「道」與「藝術精神」的關係--對徐復觀、顏崑陽先生論點的評述與商討 |
孫中峰 |
論陶淵明之「任真」與「自得」 |
陳宜伶 |
(原論文因故撤銷) |
|
論宋代詞論中的「雅化」觀念 |
朱錦雄 |
再議「梨園」的起源及與「教坊」之關係 |
鄭柏彥 |
中日「異類妻」故事之詮釋--女性「自主」與「從屬」的拉扯 |
簡齊儒 |
中國傳統「文體與文類」關係的重構與檢討 |
陳靜容 |
|
|
|
|